利空题材引发美国豆油断崖式下跌,国内油脂市场承压回调
来源:中金财富期货 发布时间:2022-12-08 点击数:
本文作者:中金财富期货研究所 于瑞光
期货从业资格证书号:T040666
期货投资咨询从业证书号:TZ002416
概述:近日,受美国生物燃料掺混政策低于预期影响。CBOT豆油市场遭遇资金抛压,呈现断崖式下跌局面。巨大的空头气氛迅速向外扩散,马来西亚棕榈油市场和中国植物油市场的反弹节奏纷纷遭到逆转,呈现被动跟跌状态。中国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春节前油脂需求回暖预期有望为国内油脂期货率先企稳回升提供支撑。
美国生物燃料掺混政策传利空,CBOT豆油进入急跌模式
12月1日,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提出上调未来三年的生物燃料掺混义务要求,相比2022年,2023年可再生燃料目标仅增加1.9亿加仑,增幅低于市场预期。初步推算,1加仑EPA生柴对应7.8磅油脂,按豆油占比40-45%测算,仅能带来5.9-6.7亿磅的美国豆油需求增长,与美国农业部此前预估的2022/2023年度美国豆油工业消费将增加14.5亿磅相差甚大,为美国豆油需求前景蒙上阴影。得益于2022年原油市场的强势表现,美国豆油价格在生物燃料题材刺激下一度创出历史新高。随着近期原油价格回落到俄乌冲突爆发之前水平,生物柴油利润下降,而EPA生柴提议目标低于预期迅速引发美国豆油市场集中抛售情绪,造成美国豆油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
马来西亚棕榈油承压回落,市场静待报告指引
CBOT豆油暴跌的外溢影响迅速扩散,马来西亚棕榈油市场结束反弹承压大幅调整。不过马来西亚11月棕榈油产量下滑和出口增加的利多预期令棕榈油跌幅明显弱于美国豆油。市场静待近日马来西亚棕榈油局(MPOB)的12月供需报告能提供更多指引。据南部半岛棕榈油压榨商协会(SPPOMA)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1-5日马来西亚棕榈油单产减少9%,出油率减少0.03%,产量减少9.16%。另据船运调查机构ITS发布的数据显示,马来西亚12月1-5日棕榈油出口量为223757吨,较11月同期出口的256028吨减少12.6%。东南亚棕榈油进入季节性减产周期,印尼和马来西亚库存压力呈减弱状态。与此同时,受棕榈油价格相比于与之竞争的豆油和葵花籽油大幅贴水的影响,印度11月棕榈油进口量环比跳增29%至114万吨。此外,印尼正在积极推进B35生物柴油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扩大棕榈油需求。整体来看,外部棕榈油市场利多因素强于利空因素,并不支持棕榈油价格过度调整。
巴西大豆种植近尾声,阿根廷天气显隐忧
农业咨询公司AgRural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巴西大豆种植率预计达到91%,低于去年同期的94%。该机构表示,12月份的降雨是决定单产的关键。目前包括美国农业部在内的各机构预估的巴西新季大豆产量多在1.50-1.55亿吨之间。阿根廷罗萨里奥谷物交易所表示,长时间的干旱已使阿根廷核心农业区三分之一早期种植的大豆处于正常至较差状态,预计未来几天将出现更多干燥和炎热的天气。目前阿根廷大豆种植率约为三成,去年同期播种率已近半。2021年12月下旬开始的干旱天气造成南美大豆大幅减产,目前阿根廷农业产区显露旱情迹象,如果天气形势继续恶化,容易引发减产预期进一步升温。
国内油脂库存回升,市场寄望油脂需求好转
受近期棕榈油到港量持续攀升影响,国内棕榈油库存总量达到88.7万吨,连续九周上升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国内豆油库存量为76.8万吨,较近五年同期均值偏低近40万吨;国内进口压榨菜油库存量为19.2万吨,快速增长势头有所放缓。整体来看,棕榈油库存回升弥补了国内豆油和菜籽油库存偏低的影响,带动油脂整体库存持续改善。目前国内进口大豆周度压榨量已增至210万吨左右,有助于稳定和改善豆油库存。中国不断优化防疫措施,最新通知已允许无症状和轻症居家隔离,距离完全解除持续近三年的防疫管控措施又迈出一大步。国内油脂需求将随着餐饮业恢复正常经营而获得改善。此外,随着2023年春节临近,各级备货将陆续启动,节日需求效应趋强。国内油脂市场跟随外盘释放风险后,有望率先企稳回升。
法律声明
版权免责声明:本报告由中金财富期货有限公司提供,未经中金财富期货事先书面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印、传送、转发或出版作任何用途。合法取得本报告的途径为本公司授权的渠道,由公司授权机构承担相关刊载或转发责任,非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报告均为非法,我公司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报告内容免责:本报告基于合法取得的信息,但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所包含的分析基于各种假设,不同假设可能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重大不同。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中金财富期货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
报告使用免责:本报告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本资料仅供投资者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对所述期货买卖的出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我公司及研究人员不对投资者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上一篇: 原油:欧盟对俄制裁落地,地缘风险溢价回归
下一篇: 宏观持续回暖,推动铜价上行